今天你有效休息了吗?
人们常说,生活要讲求劳逸结合,张弛有度。在一段高强度快节奏的活动结束后放空身心,修身养息,不仅能消除疲劳,还能养精蓄锐,为下次出发蓄力。学习工作需要效率,休息也同样如此。在有限的时间里,你是否得到了有效休息?而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有效休息?
一、找出疲惫的原因

让人感到疲累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来自于生活环境方面,可能源于内心固有的冲突,也有可能是主动承担过多导致精力透支。无论怎样,只要你感到力不从心,就说明你已经处在一种“损耗大于修复”的状态中很久了。这个时候,需要停下来,捋清缘由,对症找出“修复”的办法。通过恰当的休息、放松,找回自我的秩序感。
二、身体休息
休息,第一步是缓解身体上的疲惫。最有效的身体休息方法当然是——睡眠。在感到疲惫时,不妨适当延长睡眠时间,并通过营造安静黑暗的睡眠环境、减少睡前电子产品使用时间等方式,来提高睡眠质量、获得更好的身体休息效果。除此之外,还可以寻求一些积极的身体休息,如瑜伽、散步、游泳等相对舒缓的运动。

三、交叉休息
休息的精髓在于“交叉”:在多样化的休息形式中进行切换。

在图书馆“沉浸式阅读”几小时后,不妨转去操场运动运动,让轻柔的风抚慰疲惫的大脑;锻炼乏了,再回寝室洗个热水澡,窝在床上看看电影、刷刷剧……用更丰富的体验来改善心情,用更多样的休息来舒缓疲惫。
四、放松器官,放空大脑
精神休息首先要缓解“大脑疲劳”:放松感官、放空大脑。光线、声音……生活中各类外界信号对感官的刺激是导致疲惫的重要原因,只有隔绝了外界刺激,才能真正高效休息。如在休息时间里仍长时间使用手机,感官接受的信息量只会不减反增,大脑持续性获取和处理信息,保持兴奋状态,则很难进行有效休息。

日常生活中,花1-2分钟深呼吸、做冥想、眺望窗外风景、室内兜圈散步、收拾个人物品、给白描图案着色等,都是简单易行的精神休息方法。
五、社交休息
无论你是“i人”还是“e人”,在休息时间的社交活动中,你是从别人那里获取能量,还是在应付完社交后精疲力竭?

“社交休息”并非停止社交,而是弄清自己的“社交能量上限”,离开那些让你疲惫的关系,投入到让你感到放松、信任的关系中去。例如,当你感到孤独、渴望与人交流时,可以和父母打个电话,和好友或恋人共同出行。或者也可以去宠物店、猫咖等地方,与小动物相伴一段时光。一段令你信赖的关系将会赋予你倦鸟归巢的安定感与舒适感。
有效休息就如同一个开闸放水的过程,是对各种负面情绪状态的“点线面大扫除”,它是一种工具,帮助你清楚地认知自身的阈值,它是一种态度,让你心安理得享受阳光与热爱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