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博,2020级临床医学系临床医学专业8班学生。

一、 获奖项目:(省一等奖,国三等奖)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
“肝癌中基于MiR-126靶基因PTPN9与ERK5信号通路相关性研究问题”
1.关于研究项目来说,面对我国现阶段的肝癌死亡率不断飙升情况来看,我们团队认为有必要对肝癌诊断和治疗方面能够有所研究并尽自己绵薄之力,从分子基因水平继续寻找影响肝癌发生、复发和转移的标志物进行早期诊断,研发新型的、确实有效、低副作用的精准靶向治疗方法,对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钱程,于梅老师的带领下研究出以下实验设计路线:

基础路线思路主要如下:通过miRDB数据库发现,MiR-126能够靶向调控ptpn9来影响肝癌的发展,且有相关论文研究表明ptpn9含量越低,肝癌的预后越差。为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我们将目光锁定于能够构建两基因关系的erk5信号通路上,通过对信号通路更深一步的研究,发现表皮生长因子能够激活erk5信号通路的三级酶联反应且在结肠癌研究领域,erk5信号通路同ptpn家族具有某种相关性。因此我们团队做了一个大胆的假设,表皮生长因子活化MEKK2,引起去磷酸化,进而使MEK5激酶去磷酸化,特异性调控ERK5,进而影响PTPN9蛋白的表达含量,进而验证erk5和ptpn9在肝癌中可能存在相关性,为肝癌今后的诊治工作提供新的方向。
2.设计思路以及实验内容(构建裸鼠肝癌模型)


设计思路,首先构建肝癌裸鼠模型,其次设立实验分组,最后通过控制erk5的表达含量进而测定ptpn9的含量,验证其两者存在相关性。
构建裸鼠肝癌模型:这是我们团队原创的裸鼠造模示意图。将裸鼠麻醉后在胸骨剑突右缘1.5厘米处做约1厘米横向切口,充分暴露裸鼠肝脏,选取适宜的人肝癌组织移植到裸鼠肝脏,缝合消毒,密切观察裸鼠生命体征及后期成瘤情况。2.选取造模成功裸鼠若干进行分组,分别注射生理盐水、ERK5 active试剂、ERK5抑制剂,培育两周后处死,取出其肝癌组织进行western blot实验和免疫组化实验,利用统计学结合试验数据讨论ERK5/PTPN9的表达含量。
3.预实验结果:

在征得各级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下进行了实际操作。首先进行器械消毒,小鼠麻醉后开始手术,在小鼠胸骨右缘处开约一厘米的横切口,充分暴露肝脏,利用夹心法移植肝癌组织,使用间断缝合方法对手术切口进行消毒缝合。那么预实验结果是怎样呢?两周后观察发现小鼠成瘤,用二氧化碳气体处死后解剖观察癌变组织,最后进行HE染色,确定裸鼠造模成功。
以上为我们关于本次实验的实际操作和部分实验结果,均为本人实际操作研究发表,接下来为我们本次论文中英文摘要:
以上为七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的研究过程以及部分成果展示,通过以上的研究我充分的了解医学研究的严谨性和医学创新的神圣,以下是现阶段的研究成果(搭配图片,均以第一作者原创,支持任何途径审查。)

